1
1014新闻台10大影响力表现! 2
2
电视综艺泡沫化隐忧 谢江林;黄永文; 4-5
3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别君华; 6-8
4
电视综艺节目的危机与救赎 张春玲;熊艳; 9-11
5
电视综艺的泡沫化倾向及对策——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探析 黄永文; 12-14
6
文化认同、文化自觉视角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之路 张梦; 15-17
7
《中国好歌曲》的审美形态分析 黄丝雨; 17-19
8
我国真人秀粉丝经济研究 陈洁; 20-21
9
“微时代”广播媒体品牌建设的意义与策略 关梅; 22-24
10
经典艺术题材纪录片选题视角初探——以BBC艺术题材纪录片为例 屠珊; 24-26
11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性特征及其对广告创意传播的影响 王蕊; 27-28
12
视频广告的新形式:互动公关型广告的界定及特征 陆劲;王垠; 29-30
13
接受美学在数字电影中的延展与审思 刘韬;郑海昊; 31-32
14
被遮蔽的认知——论当下电视节目的意识形态隐形表达 周梦影; 32-33
15
群落演化: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人类学纪录片 王亮; 34-35
16
大众化:互联网信息消费环境下文化生产的权力问题 元丹; 36-37
17
浅议地方广播影视协会在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创优中的作用 韦迎红; 40-41
18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摄制和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发展道路的共异性探析 吴娟; 42-43
19
“超级点子王”微信平台现状及运营策略 黄俊敏; 44-45
20
《最强大脑》:“后娱乐时代”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尹力; 46-48
21
抗战剧《民兵葛二蛋》的当代义利价值观倡导 田瑜菲;彭秀坤; 49-50
22
《太子妃升职记》热播背后的传播学原因探析 童心; 51-52
23
《我的少女时代》:一个小清新文化的典型范本 孙绮薇;刘佳蓓; 52-53
24
从电影《静静的嘛呢石》看影像内外的“寻找” 王甜; 54-55
25
家庭情感调解类真人秀节目探析——以《金牌调解》为例 穆潇; 55-56
26
以青少年受众心理需求为视角探析《变形计》的传播效果 谢琳; 57-58
27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文化内涵 钱漳颖; 58-59
28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李安电影《推手》为例 彭继春; 60-61
29
新武侠电影叙事形态的流变 白冰; 61-62
30
当代英美福尔摩斯影视作品中华生角色的衍变及成因 路曼; 63-65
31
新时代家庭伦理剧中男性形象的嬗变 祖毓蔓; 65-66
32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易楚楠; 67-68
33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周玲; 69-70
34
浅析广西电台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李裕华; 70-71
35
浅析区县电视台会议新闻的创新——以重庆市大足区电视台为例 杜敏; 72
36
浅析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的报道特色——以“习马会”报道为例 梁博; 73-74
37
视频网站用户付费收看模式探析——以爱奇艺网播剧《盗墓笔记》为例 汪玲玉; 74-75
38
网络剧植入式广告运作及营销手段浅析 卫迪心; 76-77
39
美国日间脱口秀节目成功因素综述 廖悦; 77-78
40
从“文字”到“图像”——新媒介语境下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现象解读 陈敏; 79-80
41
泰剧对泰国文化的呈现 郭修远;王立峰; 80-81
42
媒介融合语境下广播电视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程前;张晓飞; 82-83
43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主持人与嘉宾的心理互动分析 刘飞曼; 84-85
44
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艺术特点与发展方向 宋永康; 86-87
45
幽默的主持风格对节目效果的影响 杨季红; 87-88
46
新闻播音风格多样化的探讨 史岚虹; 89-90
47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首届“荆楚楷模”好稿奖获奖作品为例 海冰; 90-91
48
地市级党报的媒介融合发展误区与反思 谌利; 92-93
49
全媒体视野下内蒙古都市报与新媒体的资源融合 陈海波; 94-96
50
新媒体时代公共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以《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报道为例 陈沙; 96-97
51
被消费的同情心:“狗咬人诈捐”事件中的媒介镜像与传播伦理探析 殷润国;阮来祥; 98-99
52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尚志伟; 100-101
53
我国媒体职业道德“底线失守”问题及原因探究 胡卉婷; 101-102
54
网络反腐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 王燕荣; 103-104
55
对新闻真实的再思考 苏婷婷;刘逸群;江爱云; 105-106
56
试论创新思维指导下电视新闻编辑的时代转型 罗旭; 107-108
57
小议消息当中的形容词 叶典; 108-109
58
“非主流”媒体对争夺国际新闻话语权的重要性——以《每日邮报》“季诺维也夫信”报道为例 钟绪君; 110-111+120
59
台湾《三六九小报》和《风月报》研究概述 黎鲜; 112-113
60
解放前《观察》周刊的政论探究 陈凤玉; 114-115
|